足球游戏最佳阵容-国外免费nba直播网站有哪些-nba新星-欧洲杯小组赛出线规则|www.315union.com

首页 >> 就業指導 >> 面試寶典 >>人生成功與企業成功的必經三階段
详细内容

人生成功與企業成功的必經三階段

    01
      為什么要拼搏奮斗?
      從個人、時代、環境三方面看待奮斗
      1.個人層面:理想人生應是先逆后忙再閑
      從個人層面上來講,拼搏奮斗不是一個理論,而是一種行為,是說的話、做的事兒,面色上所展現出來的精神狀態。
      歷史式的拉長了看,才能讓贊成和不贊成拼搏奮斗的人找對自己人生中階段性的定位,這和身體的精力、素質相關。
      中國有句古話,叫“少年經不得順境,中年經不得閑境,老年經不得逆境”,說的是小時候生活太順,沒經過磨練,長大以后就很難承受挫折;到了中青年就要勤奮忙碌起來,整天游手好閑,懶散惰怠的話人就毀了;進入老年就不能再磕磕絆絆,犯錯誤。這就是提醒人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去經歷不同的狀況。我們把順境、閑境、逆境這“三境”換句話說,即,少年不懼逆境,中年爭取忙境,老年享受閑境。
      青少年時期應該是準備拼搏、準備奮斗的,通過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、能力、素質準備走向社會;到了中青年,進入社會各種各樣的競爭環境中,你就要有責任感,要養家糊口,如果這時候還不拼搏奮斗,就不能證明自己,不持續奮斗,就不能積累資本,結果就基本是應了另一句古話“三十不豪、四十不富、五十將近尋死路”了;人到了老年,就應該退居二線,讓別人去奮斗拼搏,而不是自己沖到前面當英雄。老年人要為青少年、中年人提供平臺、提供機制、提供助力。
      準備奮斗、持續奮斗、讓人奮斗,這既是人生成功的三個階段,也是一個企業持續成長的三個階段——創業、成長和成熟。
      2.時代因素:做那個時代應該做的事情
      從歷史上來看,拼搏奮斗跟年齡其實沒有多少關系,甚至跟你的意愿也沒關系。不管你認同不認同,奮斗不奮斗,反正每個時代里都有人在拼搏奮斗。
      從中國史看,20世紀的前半段,“00后”到“40后”的中國人是在流血、流淚的拼搏奮斗中過來的,那時候不是你要不要拼搏奮斗的問題,而是只有拼搏奮斗才能不落到家破國亡的悲慘境地,只有拼搏奮斗才能把國家、把家園建設起來。“50后”到“70后”的一批人,趕上了改革開放,是流汗、流浪地拼搏奮斗,你待在原來的單位和熟悉的家鄉就沒什么機會,追求奮斗的人們就四處謀生,拋家舍業去到有活兒干的經濟特區、沿海城市去,條件艱苦,薪資微薄,也沒日沒夜地干,有能力和抓住機會的人就成了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,成了成功的企業家。再往后,“80后”到“00后”這代人,他們的機會就更多了,他們不再固化在一個公司和一個地域,他們不斷地跳槽,閃辭,不斷地創業失敗,再創業,他們的奮斗不是年齡問題,甚至不是致富問題,而是“從心而欲”的流動,跟著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心情走,是尋求“知識的價值化”的流知的一代。
      一個多世紀里,中國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經歷了從流血流淚,到流汗流浪,再到流動流知的不同奮斗。一個人生在哪個年代,就要做那個年代應該為之奮斗的事情。
      3.環境因素:奮斗是競爭環境逼出來的
      講一個小故事,去年我跟一個公司的老板聊工作,聊到很晚,公司司機一直在外面等,送我回去的時候,我說:“實在抱歉,讓你等到這么晚,這活兒不好干啊”,司機說:“楊教授別客氣!我要不干,肯定會有人干。”中國人多,總有想干和想掙錢的人,你不想干隨時會被別人所替代,所以說,奮斗精神和行為也來自于環境壓力,也是競爭出來的。
      機會相對來說是有限的,你不抓住,那就是別人的了。企業也是一樣。
      我們來看看競爭環境因素下,企業會產生哪幾類拼搏者、奮斗者。
      第一是干部,一方面因為干部承擔更多的企業競爭責任,二是由于職位相對較少,干部比一般員工的競爭也更為激烈。
      第二是拼搏奮斗型的員工,就是自驅力強、有進取抱負心的人,閑著就很難受,這樣的人有機會提拔為干部。
      第三是股東,這部分人應該再界定,有的是拼搏奮斗者,有的不是,股東中有專門吃息的,有上市之后拋掉解禁股票走人的,也有繼續奮斗的,情況復雜。
      第四是客戶,他們有不斷變化的需求,逼著公司員工不得不拼搏、不得不奮斗。
      第五是合作者,優秀的同伴讓你優秀,你想要與更優秀的合作者合作,那你就必須把自己變得更優秀。
      第六是競爭對手,假定在產業空間不變的情況下,競爭對手跑得更快,你的份額就會被蠶食,這時候這不是干不干,想不想的問題,而是活不活著的問題。
      雖然從時代來說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和活法,從環境來說,競爭產生奮斗,但具體到個人層面,奮不奮斗還是自己的事情,主動選擇的奮斗,才會產生快樂奮斗,產生奮斗的幸福。被外界各種因素強制的奮斗,不就成“勞改”了么?拼搏奮斗一定來自于自己內心驅動。
      02
      企業怎樣激勵奮斗者?
      理解人性,用價值衡量奮斗
      1.理解人性:價值觀、人生觀、苦樂觀
      任何一個組織里一定有不太奮斗的人,要不然也看不出奮斗的人來。如果企業需要奮斗的人,就去找來這樣的人,所謂選人比培養人更重要,培養人是需要成本的,而且人的價值觀是很難通過教育改變的。有的人就覺得只有拼搏奮斗才能感到安心、感到快樂,有的人則完全不這么認為,背后就是價值觀的不同。
      價值觀不同是性質的不同,有些價值觀是不可通約的,A價值觀就是A價值觀,B價值觀就是B價值觀,好比血型,A和B血型不能互輸,否則會得溶血癥。奮斗和不奮斗都是價值觀,一般很難改造。企業只能通過建立奮斗的機制,迫使人從不奮斗的價值觀轉為奮斗的價值觀。
      苦樂觀也是難以通約的。拼搏奮斗是苦還是樂,人和人的感覺不一樣。有的人閑著就難受,有的人想方設法偷懶,這就是苦樂觀不一樣。
      每個人的人生觀也是不一樣的,即對人生下來是來干什么的認知不同,就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。比如杜富國的事跡讓我很感動,他在中越邊境擔當排雷任務,在危險狀況面前讓戰友退后,自己上前,不幸失去了雙手,眼睛也失明了,這是犧牲精神,是高于拼搏奮斗精神境界的。
      選擇做個什么樣的人,喜歡安逸生活還是拼搏奮斗,能不能快樂地拼搏奮斗,這和每個人的人生觀、苦樂觀、價值觀有關系,它也不是容易被扭轉的,尤其是在企業里。
      一個人做什么事都會有個動機的,那么,人為什么會拼搏奮斗?我認為大致有四個方面:一是為財富、為權利、為名望奮斗,這是最基本最世俗的。二是為公司、為家庭、為勝利奮斗。三是為職責、為使命奮斗,比如戰士上戰場,教師上講臺是職責,黨員為組織為國家是使命,必須完成。四是為愛好、為享受、為幸福奮斗,幸福是奮斗出來的。
      不管是為了什么而拼搏奮斗,都要站在“人生是自己的,價值是體現在社會上的”之立場上。但是,拼搏奮斗的“姿態”要不斷進步:先是勤勞奮斗——延長勞動時間,提高勞動強度;然后是有效奮斗——找對方法,不斷改善,提高勞動的產出效率;最后是讓自己能夠借勢、借力,通過領導和管理實現目標。
      對企業來說,要理解人的價值觀、苦樂觀、人生觀是有層次的,人的行為背后又是有動機的,這都是人性。只有理解了人性,才能充分尊重人性,從人性出發思考和實踐奮斗文化。
      2.企業要把拼搏奮斗的價值算清楚
      人有太多目的,每個人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可以。對于組織來說,也要選擇適合的進來,要讓奮斗者創造價值,也要讓他的拼搏奮斗有價值。
      拼搏奮斗的價值來自于算賬。拼搏者文化、奮斗者文化概念的背后一定是數學邏輯。
      但我認為企業不要去評價一個人的動機、年齡、身份,甚至不要太評價他的股權,要評價的是這個人的言論和行為轉化成了多少被客戶認可的價值。如企業可以計算一下企業的利潤表,簽了多少單子、創了多少營收,減去各種費用,就是為公司創造的附加值。這些附加值又有多少用于企業未來的持續發展。一個員工為客戶做了什么,同時為企業貢獻了多少,這就是要衡量的奮斗的價值。
      然后要和同行比,找到相應的衡量尺度,才知道拼搏奮斗者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是否超過了競爭對手。拿中設集團來說,如果按照5000人、40億元營收計算,人均營收接近80萬元,如果這是奮斗的結果,把員工放到別的地方去,他會高于還是低于這個結果?對個人來說,也會算一筆賬,我在你這里創造了多少價值,得到了多少回報。
      奮斗價值的高和低,按人均算就會比較簡單。客戶給了公司多少錢,公司給了員工多少錢,是不是比業績結果更高的薪酬,再跟同行業比一比,就可以衡量奮斗的價值和相對價值了。有價值的奮斗一定是為客戶的奮斗,一定是有貢獻的奮斗,這樣,企業就可以決定到底要鼓勵哪種奮斗行為和奮斗者。
      當然,不一定只算財務價值賬,還可以算組織價值賬。同樣一個設計方案,一個人去提交可以產生溢價,另一個人就不行,溢價出來的東西就是超額利潤和超額價值,與設計人員、營銷人員、市場人員等都有關系,要知道是誰能做這樣的事。華為叫“刨松土壤”、叫“占領戰略制高點”、叫“備胎”,不是計入當期利潤表的,但這是有未來價值的重要工作。就可以得到評價拼搏者和奮斗者的價值貢獻一個結果,價值衡量就有了落腳點。
      一個人加班加點是拼搏、奮斗行為,這會體現組織活力和氛圍,但還得看行為的貢獻、看回報。一定要量化算賬,只有這樣,才有獎勵激勵拼搏者、奮斗者的科學依據。
      此外,從需求層次來講,公司里一定有人掙夠錢了就懈怠了、不奮斗了,那就必須再給他設定一個挑戰目標,讓他有危機感、饑餓感,持續奮斗。
      3.保持人力資源的活力曲線
      企業的人力資源分布一般是偏正態分布。一個比較有活力的組織應該符合韋爾奇的“二七一”活力曲線。即,跑在最前面的20%是能力強業績好的,一定是拼搏者、奮斗者,中間的70%跟著前面的20%跑,其中一部分人會跑到20%中去。有了這樣的組織氛圍和隊形后,根不上隊形的后面的10%就會被淘汰掉。
      拿中設集團來說,算好了賬后,就可以依據兩個指標“橫豎各切一刀”。橫切一刀是看他是否認同拼搏者文化,縱切一刀是看他的價值貢獻大小,對于不認同拼搏者文化、又沒有業績貢獻的,就可以“切掉”。否則不但會破壞整體氛圍,還容易出現腐敗問題。
      華為就是這樣,做新員工培訓時,一些員工經過了解發現相互不合適,就會選擇走人;還有一些人留下來但沒干出業績,就再去淘汰,總體上就是淘汰10%左右。因為在一支隊伍跑步前進過程中,在和同行賽跑過程中,如果沒有競爭淘汰機制,隊伍的整體中心線就會靠后,就會跑不過同行。
      在實際操作中,前面的20%還可以再細化。最前面那2%的人中可能有想自己當老板的,或者認為懷才不遇的,公司很難留得住,愿意走的不要強留。剩下那18%的人,一定要玩命兒維護住,一定要有所謂的不公平傾斜,給夠他們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收入待遇,特殊人才可以給幾倍的待遇,不能小氣。這是有貢獻的拼搏奮斗者應該得到的回報,華為就是用這種向真正的奮斗者傾斜的機制,使得A、B+和B(待遇級別)都在70%-80%這一群人里。成功的奮斗者占比高了,后在跟著跑的那70%會軍心穩定,敢于沖鋒。
      一個組織不能讓多數人是失敗者,如果多數人是失敗者,成功者就會被孤立。一定要有可操作的評價分配方案,合理的價值分配,才能促進高效的價值創造。是否建立起了合理的價值評價分配機制,衡量標準就是看看調動起來的人數和比例是多少,是否形成了奮斗者吸引奮斗者,奮斗者激勵奮斗者的氛圍,唯有如此,才可以幫助企業跑得更快、跑過同行。


技术支持: 藍壇網絡 | 管理登录